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科普动态
穿越亿万年解码锦官城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3-09-2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记忆。作为我国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功能。在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我国西南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华大道十里店路88号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以下简称自然博物馆),从2022年11月开馆以来,其参观总人数已突破160万人次。今年暑期,博物馆门票网络预约更是一票难求。这个博物馆究竟有什么魔力?本报记者近日前去一探究竟。

地校共建,体现了城市与高校的共同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起初为3个地质专业陈列室。1962年,学校将这些地质专业陈列室合并,命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主要陈列展示岩石、矿物、矿产和古生物等地质标本。它不仅是该校重要的专业认知实习基地,同时也对外接待一些零散的社会参观者。

1965年,著名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在北京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之父”杨钟健教授研究后运至该馆。为了陈列这具长24米、高达3.5米的巨龙,并充实博物馆陈列内容,学校决定扩大陈列馆的面积,于是在1965年建立了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综合馆。

随着学校更名,陈列馆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已从原来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教学陈列馆,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

2006年,成都理工大学确定在成华大道三段修建一座占地面积75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馆园结合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在地理位置上,新博物馆与成都市大熊猫研究基地、北湖生态园林区、成都动物园连在一起,可形成一个特有的以自然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科普旅游区。2007年9月,博物馆再建工程正式动工,2009年主体工程竣工。博物馆有8个固定展厅、2个临时展厅和1个科普大讲堂。除博物馆建筑外,还设计有科普广场、园林等。

2016年10月28日,成都市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签订《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成都市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区内共同策划、筹备、建设一所成都自然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2022年11月23日,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基础上改扩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并获评2022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多样展陈,高科技助力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

走进自然博物馆,记者瞬间被大厅上方几只“飞舞”的翼龙模型所吸引。放眼望去,各个展厅都人头攒动,气氛火爆。

据介绍,自然博物馆建筑面积50640平方米,共有6个常设展厅和2个临设展厅。其中,一层是地质环境厅和矿产资源厅。一走进地质环境厅,就犹如进入了浩瀚的宇宙,不时地还有几颗流星滑落。这个厅以立体模型、彩色图解、沙盘造景等方式,展现了宇宙空间的无垠、天府之国的变迁、地质作用的神奇以及地灾防治的奋斗历程。“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隆昌铁陨石,就在这个展厅。

矿产资源厅则以“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主题。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矿物的性质和成因,矿产的特点、分布及开发,宝玉石的特征和鉴别方法等内容。此外,展厅着重介绍了四川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盐矿、石棉矿等;特别重现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和开发历程。

最受小朋友们喜爱的,是位于博物馆二层与恐龙相关的两个常设展厅:龙行川渝厅和恐龙揭秘厅,展示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

在净高12米的龙行川渝厅中,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将近20具恐龙骨架——它们都是在川渝地区被发现的侏罗纪恐龙。迄今为止,在四川盆地发现并命名的恐龙化石有26个属、38个种。位于展厅中央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是“三大镇馆之宝”中最著名的。它全长24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1957年由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重庆合川发现。作为四川盆地代表性的蜥脚类恐龙,马门溪龙以其超长的脖子闻名于世。围绕着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厅内还依时间顺序展出了生活在侏罗纪的四川盆地的恐龙生态群落:何氏通安龙、鸿鹤盐都龙、开江巴蜀龙、太白华阳龙……它们惟妙惟肖,高低错落,瞬间带领游客穿越到数亿年前的侏罗纪世界。

恐龙揭秘厅展出了来自全球的种类丰富的恐龙化石,通过骨架呈现、局部骨骼、模型、足迹、场景模拟、投影互动等方式,为参观者还原了各个时代恐龙的形态和习性。在这个展厅,AR技术、全息投影等丰富多样的科技手段也让远古巨龙们“活”了起来,为观众讲述地球的地质变迁、生命演化,以及中生代那曾经的繁荣与喧嚣。记者看到,展厅里高大的合川马门溪龙1:1复原模型十分壮观。参观者在操作台上按下不同的按钮,模型表面就会随着投影效果相应地呈现恐龙的骨骼、血管、内脏等细节;展台周围的多媒体设备,清晰地模拟着马门溪龙的呼吸道和心肺等器官的运行方式。

“哇……”每一个参观者都惊叹于展厅中恐龙化石的魅力。有了高科技的助力,更让人们有了深入鲜活地了解这些远古生命的机会。“怪不得一票难求,简直太震撼了!”在北京上小学五年级的洋洋感叹道。

最后两个展厅是生命探源厅和缤纷生命厅。

生命探源厅展现了地球生命起源及生物进化的漫长历史。从叠层石到资阳人头骨化石,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展厅通过化石标本和模拟场景,还原了在远古生命长河中跌宕起伏的演化故事。在这个展厅,参观者可以看到“三大镇馆之宝”中的大竹重庆鱼。缤纷生命展厅则围绕“生物多样性”主题,通过300余件标本,分天府之国、生态系统、昆虫世界、动物类群四大展区,展现了种类繁多的现代生物以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从非洲草原、北美山林,到亚马逊雨林,再到北极冰原,逼真的生态环境,让记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命力。

精彩科普,多种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张标准地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吗?”8月29日,2023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四川省线下主场活动在自然博物馆举行。当国家版图意识教育走进博物馆,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增强了国家版图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辨别“问题地图”的能力。

如今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早已不仅仅专注于为本校师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科研服务,而是把对广大青少年和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每年,博物馆除日常展览和公共科普服务外,还会积极举办“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科普活动月”“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亲子活动等主题科普活动,并在国内大中小城市举行科普展览。

自然博物馆开馆以来,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了“大自然的秘密”“拯救生物多样性危机”“博物馆的力量”“蓉城科学课堂”“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矿物与国画”等活动,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今年上半年,博物馆还打造了3个科普品牌活动,分别是“宗岳讲堂”“小龙人学堂”和“小龙人剧场”。

8月30日,科普剧《侏罗纪最大恐龙评比大会》《小水母历险记》在博物馆上演。通过演出,观众们了解了大型蜥脚类恐龙的多样性生活习性,也了解了海洋有毒动物的惊险生活。这个暑期,成都自然博物馆为观众们呈现了6场各具特色的科普剧,来自成都市各个小学的37名小学生担纲了表演任务。目前,博物馆每月都为观众们提供两场以上的科普剧公益演出。

此外,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在地质、石油、资源、核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学科特色、科研优势和文化积淀,自然博物馆还充分利用丰富专业的馆藏资源,在展览陈列、环境设计、文创开发等方面有机融入地学文化元素,探索构建以地学知识普及为根本、地学文化塑造为关键、地学精神传承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体系。

“未来,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将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丰富的自然标本保存的场所,以及成都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场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欧阳辉说。 (王瑜 郭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