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科普动态
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科普课堂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时间:2023-09-2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让小朋友们和家长对中华白海豚有了新认识

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正在制作中华白海豚

青瓦绿树,碧海蓝天。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三娘湾景区,徒步路过一间墙上画着中华白海豚、写着“三娘湾欢迎您”标语的矮屋,走进长满花花草草的民宿小院,中华白海豚科普基地科学观豚教室映入眼帘。

在这里,新学期第一场极具趣味性、科普性的中华白海豚自然教育课堂开课了。

“小朋友,你们见过中华白海豚吗?它是哺乳动物,也是我国海洋鲸豚中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的体色会随着成长过程而变化,刚出生是铅灰(黑)色,之后逐渐过渡到成年的白色(粉红色)。”自然教育课老师、北部湾大学-广西科学院联合鲸豚研究团队成员吴海萍向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介绍中华白海豚相关科普知识,引导大家重视中华白海豚和海洋生态保护、科学观豚。

科普课程后,生动有趣的手工体验课开始。在家长的帮助下,小朋友使用超轻黏土制作一只中华白海豚。小朋友们发挥奇思妙想,有人为中华白海豚套上了救生圈,有人制作朵朵浪花,仿佛中华白海豚正乘风破浪,还有人制作了水母、海星等海洋生物与中华白海豚“共舞”的模型。

“这堂课让我对中华白海豚有了新的认识,它是哺乳动物,会利用回声定位确定食物的位置。我还亲手制作了属于我的中华白海豚,它是粉色的,是一只成年海豚。”下课后,小朋友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向家长诉说着今天学到的新知识。

吴海萍介绍,这间科学观豚教室是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和GEF海洋保护地项目支持下,由北部湾大学-广西科学院联合鲸豚研究团队开设。“从房屋的装修装饰到课程的打造都由我们自己设计,包括矮屋上的涂鸦,也是团队成员绘画制作的。课上所展示的视频也都是由团队拍摄剪辑而成。”

“为什么会想到免费开设这样一间教室呢?”记者问。

“我们想通过科普小课堂的方式,向小朋友和家长介绍中华白海豚,进而加入保护中华白海豚的行动中。每次开课前,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活动时间,参与者不仅有本地学生,还有来三娘湾游览的游客们。”

记者注意到,在科普课程上,吴海萍特别提到了关于观豚游的注意事项,还准备了三娘湾科学观豚的宣传册。

中华白海豚依靠声波定位,对于船只的声音非常敏感,不规范的观豚行为,如船只太多、距离太近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特别是船只的高速行驶会冲散中华白海豚群体,对有幼豚群体非常危险,过度干扰更会减少中华白海豚出水活动的频率,影响游客的观赏体验。

吴海萍表示,三娘湾有出海观豚的旅游形式,他们希望通过办科普小课堂提升游客对观豚游的满意度和体验度的同时,增加游客的海洋保护意识,进而督促观豚从业者遵守观豚规范,促进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北部湾大学-广西科学院联合鲸豚研究团队近年来所做的工作不单单是自然教育,更主要的内容则是开展中华白海豚的研究,他们主要关注中华白海豚种群历史动态及分布现状、个体识别、种群估算、栖息地选择、环境特征等问题。

广西科学院研究员黄祥麟是团队中的一员,他将团队取名为“北部湾海贼团”,他则是“杂鱼团长”。

黄祥麟介绍,中华白海豚是标准的“机会主义者”,对于吃这件事,能偷懒就偷懒,所以他们在出海调查时,经常可以碰到“尾随”在渔船后的中华白海豚。

“我们认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团队已从事中华白海豚研究10余年,我们在海上工作超过2000个小时、行驶里程超过3.6万公里。”黄祥麟说,他们要通过调研了解中华白海豚在这个地区的数量、存活率,保护中存在哪些潜在威胁,这些威胁会造成哪些影响。有了这些信息,才能真正开始进行保护规划。

在研究中,团队发现所有保护行动的落地都需要利益相关各方的参与,其中包括政府、科研单位、保护区、本地民众。

“我们在谈保护时,会想到划定保护区,让渔民不要在这个区域内捕鱼,如果这样做,当地46%的渔业活动会受到影响,而三娘湾本地民众大多依靠捕鱼为生。”黄祥麟说,探寻海洋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共存之道也是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

记者结束采访的第二日一早,“北部湾海贼团”整装出发,持续8小时的海上调研工作再次开启。

在向海的路上,他们从未停止脚步。正如团队的那句口号:“那片山,那片海,那群海鸟,鱼,海豚,是我们保护的目标。”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