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湖 方华国 摄
一汪湖泊被赋予“遗爱”二字,似乎就有了生命灵性,何况这个名字的产生,还与大文豪苏东坡有着密切关联。
1080年,经历“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从京师汴梁千里迢迢来到贬谪之地黄州,正是如今的湖北省黄石市。为了解决温饱,朋友帮忙为苏轼申请到数十亩地,使他躬耕其中。这是一块位于黄州城东的坡地,为此,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从此天地间多了一个苏东坡。
除了躬耕田间,苏东坡还常去黄州城南的安国寺,和黄州太守徐君猷、僧人继连在竹间小亭里说古谈今。两年后,太守徐君猷要离开黄州赴湖南上任,继连便请苏东坡为他们常聚坐的竹间小亭取个名字,并题额留念。苏轼便以徐太守“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为其命名,并写下名篇《遗爱亭记》。遗爱湖的得名,灵感便来自于此。
独坐窗前,任思绪飞扬,我的脑海中慢慢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中年男子带着微微醉意,踏着一地月色,信步黄州古城之外。清凉夜风带动衣袂飘逸,银色的月光洒满男子全身,仙风道骨一般。城郊之外,夜景荒凉,小道旁的枯草瑟瑟作响,昏鸦匍匐于秃了许多枝丫的树上,不时发出一两声凄凉的叫声。回首望望城内灯火如豆,男子不由加快了脚步。当他汗水涔涔走出古城六七里许,顿时被一汪明镜似的湖面吸引住了。清凌凌的水面颇似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她背向古城,面朝长江静坐那里凝思,虽然不施粉黛,但仍然掩饰不住楚楚动人本色。本来与朋友相约江边泛舟的男子,完全被这月光下的人间美景迷住了。于是,他独坐湖边小亭之内,仔细地品味这水天一色、风情万种的月光湖面。时光悠悠,斯人已逝,但这湖历经千年风霜留存至今。
其实,遗爱湖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十多年前,她还只是一片荒湖,孤零零地位于古城黄州东北郊外。近年来,黄州以超常规发展速度推进城市建设,这个美丽的乡村女子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家闺秀,成为城内一道靓丽的景观。市里还在不损原貌不变其风格的情况下为她进行梳妆打扮,不仅建了遗爱湖公园、湖边回廊,还把整个湖区打造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风情园,天然去雕琢,清水出芙蓉。这种精巧的装扮,不仅看不出人工痕迹,反而使之更加妩媚了。
遗爱湖中心有一条长达数百米的湖心路,两边遍植夹岸杨柳,一座连心桥贯通水面。那路那桥纤秀绵长,犹如缠绕在少女身上的腰带,款款留香。“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有时,得了闲暇,独自一人也可沿着环湖路漫步,看那曲里拐弯的路多像我们人生之路啊!路是有点曲折,但是“一旁清水绿如蓝,一旁树影月照稀”,只要我们懂得欣赏,现实的路也好,人生的路也罢,就不会再寂寞了。
不经意间,黄冈已经成为武汉大都市的后花园。基于此,黄冈市委市政府已经对遗爱湖风景区开发有着准确定位:占地超过5平方公里,水面近3平方公里,环湖岸线29公里,投入近30亿元,规划了文化园区、风情园区、生态保护园区等文化景观,并且已经在大洲岛上建起了东坡外滩这个“老黄州的文化客厅,新黄州的时尚天堂”。尤其是文化园区内的寒食碑林,融汇了当代100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篆、隶、草、行、楷各具风格,蔚为大观,成为遗爱湖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数十家著名绿色企业落户湖滨,黄冈师范学院、鄂东职院等也都临湖而立,现代化的厂区和美轮美奂的校园,也为遗爱湖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当代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在他的《遗爱湖记》中写道:“胜景澄心,在雅能易俗;一方福祉,在官欲利民。故柄政之绩,不在时誉而在青史;宦海作为,不在自夸而在民意。履职首在奉公,去后方留遗爱。此乃太史公所赞之循吏也。当山水知音而不狎。圆百姓之梦而不怠。此种遗爱,方能传诸后世。”可以说,遗爱湖公园就是为老百姓修建的,无论是清晨还是入夜,那里都是百姓的乐园,看到这么一幅歌舞升平、其乐融融的景象,建园者应该是颇感欣慰了。
(郑能新,笔名海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小说集《遥远的乡村》,散文集《心旅》《地坪河》,报告文学集《选择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