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大观
十里长谷太湖源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时间:2023-08-1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江南的山水多半温婉缠绵、清秀妩媚,也有雄浑大气、浩荡苍茫景象。而“茫茫复茫茫,中有山青苍”的太湖,融淡雅清丽与雄奇壮阔于一体,气象万千,兼而有之。这“四分豪放,六分柔婉”的太湖,水从何而来?一日偶见资料显示,太湖主源头位于浙江临安天目山南麓,使我想一探究竟。

炎炎夏日,进入临安山区,峰回路转,竹木茂盛,满目苍翠欲滴。一下车,便见群山起伏绵延,山腰烟雾缠绕,溪流在山谷间潺潺流过,几声鸟鸣清脆空灵,原始纯美之风阵阵袭来,顿感凉爽许多,禁不住贪婪地吸着清新空气。

进入景区,一泓清泉从崇山峻岭中汩汩流出。溯流而上,沟壑中怪石嶙峋,大小不一,但一律被流水打磨得光滑圆润。一侧绝壁千丈,似刀削剑劈,上面刻有“龙须壁”苍劲大字。一丛丛、一簇簇的龙须草附着其上,细长细长的,泛着青色,如同龙的胡须,摇曳在半空中。龙须草在我们家乡叫羊胡子草,因其韧性好,过去常用来编织蓑衣、草鞋等。这里处处能见到这种草在风中舞动,舞得整个山谷洋溢着仙韵。

移步换景,一块巨石上写有“源”字。朱红色大字,在青山绿水间十分醒目。有趣的是,隶书把“源”字其中的笔画异化成点,就有了7个点,一看便知,寓意这里水多,源源不断。但右边的一点被移到上面,却不知何意。打听后才知,意即这源头之水还在上面。

青石小径曲曲折折,眼前豁然开朗。一汪潭水,水平似镜,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叠翠的层峦,也把湛蓝的天空揽入怀里,使水如翡翠般碧绿。拦水堤上有块块条石,水就从石间穿过。漫步在堤上,水榭廊亭隐匿树丛中,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不由得赞叹,这深山老林中竟藏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一棵茁壮生长的“爱情树”吸引了我。原是十多年前,姚明和夫人叶莉拍摄婚纱照时亲手种下的。或许是被纯美的景色所吸引,或许是“源”与“缘”同音,他们情定太湖源,留下了一个个倩影。青山作证,碧潭为凭,圣洁的爱情如太湖之源,源远流长。

巍峨的“千仞崖”屹立在前,天空被挤压成一条带状,分外高远。巨壁上有道道横向沟印,如同积木一层层搭叠而起,欲倾覆,甚是险峻。由此想象,约亿万年前的某一天,火山突然喷发,烈焰滚滚,造就了如此奇观。

溪流一路伴行,“叮叮咚咚”,悦耳动听。平缓时,如丝缎般柔软滑过青石,轻声细语;狭窄处,猛撞石块,溅起朵朵浪花,晶莹剔透;落差较大的地方,飞流匆匆直下,一跌三截,碎片飞溅,如长袖轻舞的女子,千姿百媚。

偶尔能见到缀满枝头的果子,不大且带有青色,那便是山核桃了。临安是山核桃的原产地,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美誉。山核桃虽小,但松脆味美,香气逼人。以前只知道好吃、爱吃,如今在原产地一睹芳容。山里处处有宝,摊点上,能见到野生何首乌、黄柏、黄精等中草药。

此时,丝丝的风中夹带着“南无阿弥陀佛……”之音,轻缓悠然,使人瞬间安宁。循声而望,翠竹掩映下,“古佛院”正静静地坐落其间。古刹没什么特别之处,倒是旁边生长着一棵200多年的小叶青冈,丝丝藤蔓缠绕,青苔布满,幽幽古朴沧桑,腹中居然有一竿竹子,长势正旺,竹与树就这么和谐共生。在我眼里,这里处处充满着和谐,寺院与这方山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拾级而上,飞流“哗哗”而歌。源头就在前方,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突兀矗立的几块巨岩如虎似狮,“太湖源头”金色大字镌刻石上。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树林,落在灌木、小草、苔藓上,一切生机盎然。一股洁白的山泉从深山幽林中流出。再细看,有如丝般的细流从石缝抽出,也有的从石中渗出点滴水珠。烟波浩渺的太湖,竟由这昼夜不息的溪流,在十里长谷中流淌,不由得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

先前的那个“源”字又出现在视线深处,难道这里还不是太湖源的尽头?其实,太湖的源头在海拔1270多米的主峰马尖岗上。一个“源”字道尽无限禅意,也慰藉我寻源的渴望,更深深地体味出“饮水思源”之义了。 (唐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