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黄骅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自古以来,渔盐之利,天下皆知。如今,当我踏上黄骅的土地,亲身感受这里有关历史、自然、人文的新气象,一个现代的、生态的黄骅,在我的眸子里逐渐清晰、放大,令人心动,引人遐思。
湿地,濡染一帷生态绿帐
黄骅有大面积的湿地景观,以南大港湿地和环南店湿地闻名。南大港湿地在黄骅被称为大洼。历史上,这一带洼地湖泊连绵,辽阔荒凉。
这些年,大洼湿地引来越来越多的人驻足观赏。我也随着游船,缓缓地驶向满目青翠的苇荡深处。波澜不惊的水面洒满阳光,被游船划开的一圈圈涟漪,碎金流银般闪烁。小船驶进河汊,两边是茂盛的芦苇,像绿色的云在明晃晃的水面上铺展开来。绿云在身边悠悠飘荡,游人在其中说笑、拍照。这个时候,会让人想起电影中仙子撑着竹篙、划着竹筏在苇荡里穿行的画面,要是有人再来上一段当地的民歌,这苍茫而优美的情景就完美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情此景,吟咏一首古风古韵,也是合乎此时的意境和心境的。清风拂过,芦苇簌簌作响,一波波律动如潮,像是追着、赶着,去赴一场蓁蓁荣荣的生态之宴。几只灰色的鸟儿扑棱棱从苇荡飞出来,消失在远处的绿潮中。是大鸨、野鸭,还是斑头雁?许是我们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清静,如此水草丰美的原生态湿地,早已成为它们安闲栖息的美好家园。想来,在它们飞隐而去的地方,还有成群的丹顶鹤、白鹤、中华秋沙鸭、黑翅长脚鹬、白天鹅、白鹳,云集在这个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或浅翔,或静立,或戏水,或觅食,婷婷、娜娜、优优、雅雅,该是何等的生动和壮观。
水波轻轻拍打着岸堤,像在倾诉湿地的前世今生。船儿驶过一片片苇丛,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徜徉。水光天色,抛掉浮躁和喧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于船头处听深邃幽寂中传出阵阵的蛙鸣,轻轻、重重、寥寥、稠稠……
磕头机,映红大地的开拓身影
在大港油田的一个采油区,到处是林立的采油机,机头一点一点的,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磕头机”。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种机器设备,第一次是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阿尔善油田。茫茫草地上,四处分散的磕头机三三两两地屹立着,伴着长风、红柳、羊群和落日,有条不紊地抬头、低头,那场景苍凉而寥廓。南大港的磕头机在阵容上更加齐整,气势上更显磅礴。从第一台磕头机矗立在黄骅大地上,到现在的遍地林立,岁月荏苒,这些披着一身红装的钢铁之躯,机头一致对着大地的方向,有规律地起起伏伏,不畏酷暑,不惧严寒,把人类对于资源、大地的谦恭和敬畏化为一次次叩首,不知疲倦。
陪伴磕头机栉风沐雨的是一代代石油工人,他们秉承了“铁人”精神,用一身红衣承血肉之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黄骅,夜以继日,向着大地躬体力行。
我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土地上所有辛勤开拓的身影,有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
海盐博物馆,抒写一曲盐白长歌
走进位于黄骅市渤海路中段的河北海盐博物馆,就是走进一部海盐的开采史、一部盐业经济的发展史、一部盐民的奋斗史。在这里,图片、雕塑、模型等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随着参观的人流,我依次走过序厅、华夏盐踪、当代盐业、神奇的盐等各个展厅,顿觉大开眼界,原来盐的世界竟如此丰富多彩。种类上,不仅有海盐、湖盐,还有井矿盐。制作上,不光有砚晒、板晒、滩晒,还可追溯到更早期的煮盐。
遥想数千年前,渤海迤逦的海滩上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盐气腾腾,混合着袅袅青烟,缭绕在美丽的海边,清清、浅浅、浓浓、淡淡。“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景就在眼前浮现。阳光晒黑了盐民的身体,火焰把锅灶里的海水渐渐烧成白花花的盐粒。一个“晒”里彰显着淳朴勤劳的品质,一个“煮”里浸透着辛苦漫长的历史。我仿佛闻到咸得齁人的烟雾,看到海滩盐场上厚厚的盐田里,身着粗布衣的盐工正手执长柄木锨,翻晾着脚下白生生的盐。黝黑的皮肤、莹白的盐粒,俨然一道黑白分明的风景线。
我从每一粒海盐里嗅出了阳光的味道,夹杂着海风的微腥,也浸润着盐民的汗水。透过盐粒的棱角,一缕缕晶莹的光芒在闪烁,那是一曲闪耀的盐业长歌,更是这座城市以勤传世的时光印记。 (张海峰 河北省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