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姓湖风光
我一厢情愿地认为,这片碧波荡漾的湖泊就是《蒹葭》中的那条河流。
“诗三百”中,秦地的诗歌《终南》有些庄严,《黄鸟》过于酷烈,《无衣》又有山野之上的慷慨激昂。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自然宁静,相思成河。
山西省永济市地处黄河东岸,与陕西省隔河相望,自然地理、民风乡俗以及文化感知大致趋同,甚至眼前大片大片皓若凝雪的芦苇,也很是符合诗歌中描写的意境。因此我愿意相信,《蒹葭》中的那条河,就是眼前的伍姓湖;诗词的作者,或是从河西到河东寻觅“伊人”的老秦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从尧舜说起,这里也曾是他们的故土。树叶飘得再远,也离不开大树给予它的意义!
正是芦苇飞絮、深秋霜降的时节。橘色的落日染红了白云,伍姓湖粼粼的水面泛起金光,横跨湖水的石拱桥,在夕阳下卧波疏影,远远望去,宛如在水中央的兰舟。芦苇也就是诗里写过的蒹葭,层密如林,头顶雪白的风帽,参差排列,延伸到湖水的深处。在这里,每一株芦苇静默如一名纤细柔软的女子,像从《诗经》中缓缓走出的精灵。
伍姓湖地处永济市以东、中条山以北,面积数十平方公里,至今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水经注涑水》曾载“湖波溔淼不知远,澄作汪汪千顷陂”,可见其水域的广大浩渺。之所以名曰“伍姓”,是因为舜帝后裔“虞、姚、陈、胡、田”五姓人家世居湖边耕读渔樵而得名。远古之时,湖水碧绿如玉,仙鹤鸣唳,鸳鸯嬉戏,水中漂游着成群结队的鱼虾。农闲之时,虞舜子孙摇橹撒网或湖心垂钓,于日暮之余在双桨的欸乃声中缓缓归舟……古人在此依山傍水,砍柴浣衣,舂米做饭,那原始古朴的田园风光,是多么的令人向往。正是有了水的滋润和山的风骨,生活在文明源头的先民们,才会被滋养得自信安详吧。
明清时期,先后有诸多名人为伍姓湖题诗留句。清朝学者牛运震游历于此,留下名篇《游伍姓湖记》曰:“……移舟促棹,酒酣耳热。杂引杯觞,高索果栗,若不知有太守公者。凫雁欢声,林木交舞,日暮景转,夷犹不厌……”意境优美者如此等等。青年毛泽东求学期间读完此文,在笔记《讲堂录》中记道:“读《游伍姓湖记》,则见篇中人物,皆一时之豪;吾人读其文,恍惚与之交矣。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
湖水清澈而静谧,鱼儿漫不经心地游过水草的阻隔,穿梭在一丛芦苇的纤细腰间。偶尔,它们摆尾嘟噜出一串串气泡,那就是伍姓湖的浪花。
天空湛蓝,水天一色。湖中天鹅、白鹭、鸳鸯、鸬鹚、野鸭,数十种水鸟聚集,或交颈摩挲,温情脉脉;或以长喙理羽,悠然自得。有的扎入水中,捕鱼捉虫;还有的在阳光下腾空展羽,翩翩起舞,溅起一片水雾;也有天鹅回首缩颈,把扁黄的喙插进白色的羽毛里,独自漂浮在湖水中,恍惚入梦。
这里也是鸟儿幸福的家园。飞鸟披着落日的余晖,在湖面上呼朋引伴,叽叽喳喳地散发着不能自已的快乐。人在此中,恍入童话世界。在河畔绽放梦想,将想象投注于灿灿流水。让这碧绿澄澈的清水滋润着尘世的皮囊,涤荡我们日渐浑浊的精神。坐在浩淼的湖水边,我们无法控制自己不沉入深幽的幻想之境,不再控制自己的情绪自由赏味于自然默契的幸福感。
飞鸟云集的地方,就是人间仙境。如今,经过这座城市对湿地的全力保护,伍姓湖再次展现了湖畔多楼台、夏荷花尽发的昔日胜观。宽阔的环形公路,锌合金护栏相隔,为大家观赏伍姓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安全保障。人们在这里或骑行锻炼,或步行健身,或坐在湖畔的椅子上欣赏水凫沙鹭、鸳鸯结对;或者深呼吸,让湿地清洁的空气滋润肺腑,一吐胸中块垒,岂不快哉?
在此,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此,我们的灵魂回归故乡。站在河岸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遍植鲜花的湖畔小路,夏季簇簇拥拥,五颜六色,大朵的花儿开得艳丽,小朵的花儿开得繁忙;到了晚秋,花瓣洇出的粉色浅红慢慢退色,渐渐泛白,与芦苇相映,在朝露中宛如梨花带雨,无由惹人怜爱。花树矮小的树身挂着名称牌,使嬉戏的孩子好奇心得到满足,让他们知道一棵树的生命过程,这也是家乡的地理课。
我独自坐在湖边,凝望水中央的芦苇荡。它们如狭小的孤舟,怀揣满腹的心事,静默不语。在我看来,它们更像一个隐士,春来叶自青,秋尽花飘零,只因君所念,一岁一枯荣。可我想知道的是,如今哪一簇枯黄的芦苇是从《诗经》中走出来的蒹葭。我久久伫立河边,看到微风吹皱湖水,芦苇荡起碧波,思绪穿梭,时光如织。 (谢旭国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永济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