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然资源部系统各司局、各单位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调查研究作为发现问题、检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坚持在调查研究中转变工作作风、推动解决问题、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不少成果已转化为政策文件。
为了继续抓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调研成果转化、显化调研成效,《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大兴调查研究》专栏,陆续选刊一批优秀调研成果,加强调研成效总结和宣传解读,推动更多成果转化为有效政策供给,转化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思路和方向,转化为务实的工作作风。
深入调查研究 强化要素保障
赵毓芳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要素保障主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形成一揽子务实管用、快速见效的要素保障政策措施
对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尽快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政策和改革举措;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并做好政策储备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将其作为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自然资源部党组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提早谋划,敏锐选题,部署开展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大讨论、大调研。自然资源部用途管制司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部党组要求,认真研读《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会同相关司局,立足工作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要素保障主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力求通过下基层、听真话、察实情、问良策,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研究形成了一揽子务实管用、快速见效的要素保障政策措施,释放了更加积极的政策信号,增强了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的信心。
尽快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政策
调研团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地方反映和调研发现的问题,经综合研判,分类分期分批推进调研成果转化。对于短期能解决的问题,调研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和科学合理两个方面,尽快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政策和改革举措。《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89号,以下简称“89号文”)、《自然资源部关于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69号,以下简称“69号文”)的出台,就是分别集成了近期能出台的要素保障政策和规划许可改革举措。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针对项目可研和初步设计阶段用地范围经常变化的实际,为解决预审和农用地转用报批时均需编写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的问题,89号文明确“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重点审查是否符合允许占用的情形以及避让的可能性,补划方案在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阶段提交”。前后两次审查整合优化既简化了申报材料、减少了组卷时间,又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要求得到落实,守住了资源安全底线红线。
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方面,针对重大项目控制性单体工程急需开工,但先行用地适用范围窄、项目开工比例低、用地报批时间紧的矛盾,89号文进一步优化先行用地政策。在项目类型上,除国家重大项目外,扩大到省级高速公路项目用地;在用地规模上,上限由不能超过用地预审控制规模的20%提高到30%;在用地批复有效期限上,由半年延长至1年,进一步拓展了先行用地政策红利的覆盖面和受益度,为重大项目依法依规及时落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在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方面,针对部分省份反映突出的“三改”(改路、改沟、改渠)和铁路“四电”(通信工程、信号工程、电力工程和电气化工程)项目用地报批难、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群众利益的问题,89号文首次明确办理要求:在时序上,“三改”可与项目用地一并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铁路“四电”项目可以单独办理用地报批;主体工程允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三改”和“四电”用地占用条件一致。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用地报批效率,加快了项目投资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保障了项目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和合法权益,实现了政府高效、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多赢局面。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为进一步推进规划用地深度融合,打通政策堵点,69号文聚焦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将项目类型限定为老旧小区微改造、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功能提升等微更新项目,同时提出了不影响周边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保证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等底线要求。69号文还提出,鼓励市政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同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带方案供应”,将土地供应与规划许可两阶段“串联”变“并联”。这些改革措施大幅降低了制度性成本和企业时间成本,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加强研究做好政策储备
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调研团队加强政策研究并做好政策储备。例如,针对重大项目用地怎么解决的问题,用途管制司按照部统一安排设立研究课题,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并已形成研究报告,后续将努力加快推进出台制度成果。
调研团队边工作、边调研、边转化,注重在日常工作中收集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比如,相关省份反映及用地报件审查发现,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库(河流)水面淹没区用地报批存在一定政策空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属于民生工程,应在严守法律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政策界限、统一报批要求、细化管理措施,用途管制司已就此研究拟订有关政策,8月16日印发相关文件。又如,用途管制司收到用地审批备案有关情况反映,及时研究反馈意见,经梳理分析形成了加强备案管理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闭合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能,8月11日印发相关文件。
变“问题清单”为“成果清单”
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大讨论、大调研,是自然资源部党组在主题教育中以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工作实践的典型案例,体现了部系统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的扎实工作作风,在坚守底线、提高效能、完善制度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回顾整个过程,用途管制司对调查研究有了更多认识和体会。
一是推动工作要增强政治敏锐性。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推进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去年又出台用地用海要素保障一揽子政策,不少同志感觉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已红利尽出。但今年年初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精神后,部党组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决定在自然资源系统内开展要素保障大讨论、大调研,发动各方力量建言献策、深度挖潜,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防止以老经验应对新事物、以思维定式看待新形势、以老思路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二是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强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部党组坚持问题导向,将要素保障列入主题教育“问题清单”,要求相关司局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方法路径,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三是调查研究要注重成果转化。本次要素保障大讨论、大调研,部领导多次带队分赴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省份,通过开展战略性调研、对策性调研、解剖式调研,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思路举措。这启发我们,调查研究既要深入调研,做好“前半篇文章”,更要解决问题,做好“后半篇文章”,真正发挥以研资政、以研辅政的重要作用。
四是调查研究要成为经常性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和指导政策实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善于运用跟踪反馈机制,善于不断重新学习,善于不断开展新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作为要素保障的主责部门之一,用途管制司将按照部党组要求,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将之作为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继续在防风险、守底线的前提下做好要素保障,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