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2》
《海豚湾》
1824年,俄国诗人普希金写下了那首喷薄激昂的《致大海》:“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反复无常的激情!”150年后,来自中国的女诗人舒婷在鼓浪屿的海边同样写下了一首《致大海》:“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它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从古至今,人类对海洋不断地探索,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真的了解海洋吗?据科学家统计:人在深海潜水所涉及的深度不过是5%的海域底部。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访那5%的海洋深处,但借助科技的手段,人们能够在纪录片中一窥海底的神秘与壮美。
纯美的“蓝色星球”
“事实上,大多数海洋环境仍然是谜。”这是BBC(英国广播公司)《蓝色星球》摄制组耗时5年、探访39个国家、几乎走遍五大洋所有海域后的感慨。感谢这群为纪录片“玩命”的摄影师,正是他们扛着高速摄像机,手扶喷气式海撬,一次次冲进汹涌的海浪,在深海中不惧跟鲨鱼发生“剐蹭”,我们才从最贴近的角度,看到了真实而唯美的海底世界。
有观众这样评价:“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它包含了励志片、动作片、歌舞片、情感片、灾难片、科幻片等各种内容的豪华大片。”这个评价并不夸张,当你看到初学飞翔的燕鸥雏鸟为了躲避珍鰺捕食,一次次努力挣扎着从海面弹起、拼命扇动羽翼向上拔高时,是不是看到了励志生存的故事;当你看到上千只宽吻海豚,在6米高的浪花里整齐地列队跳跃、冲浪,那腾身而起的完美弧线,是不是再现了好莱坞的音乐剧演出;当你看到北极附近的海象妈妈经过撕咬、争抢、泅渡,终于为海象宝宝找到一块可以休憩的海冰,你是否又被母爱的伟大所触动?
2017年,BBC推出了《蓝色星球2》,在豆瓣上得到了近乎满分的9.9分。延续了第一部的优点之外,情感或许是它更受青睐的原因。治愈的宽吻海豚、高智商的猪齿鱼、无辜被塑料缠绕窒息的蠵龟、因丧子而悲痛欲绝的领航鲸……每个让人触动或伤感的瞬间都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奇妙与动物间的羁绊远超我们的想象。
此外,2011年在中国上映的纪录片电影《海洋》也得到很高的评价,它用电影手法呈现故事,展现了壮观的海洋世界,探索了人类与海洋如何和谐共处。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也是很多纪录片的主题,《鲨鱼》《海豚湾》《海洋巨人》致力于展现某一类海洋动物的生存状态,人类的贪婪与残忍带给它们巨大的灾难;《追逐珊瑚》记录了珊瑚白化的现状,从生机勃勃到死气沉沉,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塑料海洋》反思了人类制造的塑料垃圾不仅伤害海洋动物,最终也会伤害我们自己……
在这些优秀的纪录片的网络评论区里,很多观众留下了这样的期待: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能拍出一部优秀的海洋纪录片?
纯粹的“蔚蓝之境”
2020年除夕夜,一部神秘的纪录片悄然在央视播出。说它悄然,是因为拍摄团队太过低调,此前几乎“零宣传”。说它神秘,是因为它拍出了史诗般唯美的画面,生动的解说、让人屏住呼吸的情节,让很多观众以为这是BBC的又一部力作。直到屏幕上开始切换一个又一个亲切的地名:西沙七连屿、渤海辽东湾、山东荣成、上海崇明岛……直到人们用心再听了一遍开篇解说词:“中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000多公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上,星罗棋布着11000多座海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这片海相依相伴、和谐共生。”
这部名叫《蔚蓝之境》的纪录片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全面的海洋拍摄行动,“其实,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设想从2012年就提出了。”作为《蔚蓝之境》这部纪录片“从头跟到尾”的见证人,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李航开始讲述这段漫长而珍贵的回忆。
作为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自然纪录片,《蔚蓝之境》没有先例可循,但很快,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和拍摄团队便达成了共识:纯粹!一定要拍一部唯美而精彩的中国海洋纪录片,让海洋生物“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分集都请来不同的海洋专家辅助拍摄:海洋动物专家、海洋生态专家、海洋地质专家……还有鸟类专家。为了展示中国近海的独特风貌,每个分集的内容设置看似常规,实际却花了一番心思。李航揭秘创作者的意图:“比如一条鱼在海里游动时潮汐来了,那么潮汐上升流带来了什么食物?这里就会介绍我国的海洋环流是什么,大洋环流进入中国海以后是什么状态。”这些镜头并不似教材般宣讲出来,而是自然生动地演绎出来的:当看到出生一小时的小海龟奋力挣脱沙蟹的偷袭拼命游向深海,躲在海螺里的寄居蟹被“大块头”抢走光亮宽敞的海螺外壳慌乱躲避的时候,观众感受到了和BBC纪录片一样的画面冲击力。更让大家惊喜和自豪的是,这些奇妙的海洋故事就发生在中国的海域。
多方共同的心血,才打造出纯粹的蔚蓝之境。对于纪录片导演来说,他们“实现了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对于李航来说,《蔚蓝之境》是他多年前便开始呼唤的梦,是海洋人对大海的致敬,更是自然资源文化宣传者履行的光荣职责。
纯澈的“海洋之心”
在《蓝色星球》里有一幕十分伤感的画面,一只短鳍领航鲸母亲带着死去很多天的新生儿随鲸群前行,专家推测,它的幼崽可能是被受到塑料污染的母乳毒害了。在《蔚蓝之境》里,生活在辽东渤海湾的斑海豹妈妈带着小海豹寻找浮冰的时候,同样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气候变暖,使海冰厚度变薄、数量减少,从而很难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海洋污染速度的加快、海洋保护意识的呼唤,是海洋纪录片共同关注的主题。因为离海洋生物越近,就越能体会到那种深深的忧虑:除非世界上塑料流动和工业垃圾对海洋的污染减少,否则未来几个世纪里,海洋生物都将被毒害。面对海洋环境严峻的现实,很多纪录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美去感化”,因为美丽最能够打动人,这么美的大海,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着,所以要抓紧时间记录下海底世界。希望人们对大海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明白她的脆弱,就越懂得承担起人类的义务和责任。
这便是人们珍爱海洋的纯澈之心。无论海洋纪录片的拍摄者,还是自然资源的守护者,无不带着这种真挚的情感,不断探索,不断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不计回报,在艰苦的环境里默默坚守,用爱与呵护致敬海洋对生命的哺育。在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即将到来的时刻,就让我们共同写下《致大海》的誓言:用人类的良知,还大海一片纯澈。 (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