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三十而立”;对于一项事业来说,应是从新生走向成熟。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土地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土地市场告别了大起大落,进入了稳健发展的阶段,土地政策也在此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今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3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三十而立”;对于一项事业来说,应是从新生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是明白原则和底线,能自如把握进退分寸;是沉稳冷静,做事有章法,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今年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旨在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和法治观念,也正蕴含着上述的期待。
纪念日的最大意义,在于以初心照亮前路。回望过去三四十年,我国土地政策支撑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承受着前进的颠簸和改革的阵痛。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中长期压抑的生产要素活力迸发出来,一时间城市膨胀、乡镇企业扩张、农民占地建房,仅1985年一年,全国就减少了1500万亩耕地。1992年,在席卷全国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中,全国县级以上开发区面积超过了城镇城区总面积。此后,每遇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必然出现建设用地大幅扩张,仅“十五”期间我国耕地就减少了9240万亩。耕地大幅减少不仅让“谁来养活中国”引发国际关注,还导致被征地农民等尖锐社会问题的出现。同时,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持续加大资源环境压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城市居住成本不断攀升,幸福指数不断下降。针对周期性出现的经济过热,土地供应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断被踩下急刹车,但又往往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必须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的社会基础在于转变观念。1991年设立的全国土地日承担起了土地基本国策的社会普及宣传任务。从第1个到第8个全国土地日,围绕“土地与国情、改革、经济、市场、法制、发展、国家、未来”,土地日宣传系统阐明了每个人与土地基本国策的关系。从第9个全国土地日开始,依法行政、科学规划、规范市场的宣传主题,着重促进形成依法依规管地用地的社会共识;从第14个全国土地日起,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兼顾当代与长远,促进人与人、人与地、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的节地观、耕保观逐步深入人心,减量发展、精明增长成为社会风尚。
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法治。以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为标志,围绕“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经过30余年的艰苦努力,土地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土地市场告别了大起大落,进入了稳健发展的阶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又将“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结结实实地落了地。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民法典》发布,对于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明晰的答案。
以上种种,不正是事业成熟的标志吗?未来,土地的内涵将进一步延伸。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载体,土地将为我们孕育出更多的惊喜。 (余星涤)
主办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 京ICP备13053331号 联系电话:010-6388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