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 > 土地日 > 2020年
全国土地日 | 为高质量发展积攒底气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0-06-2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回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如何协调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一直都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命题。多年来,我们精心调适着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的中国道路。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这其中涉及到的治理难题,都离不开土地这个关键因子,如何利用好土地、保护好耕地,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方面,建设占用对于耕地的需求仍然强劲,再加上优质耕地分布区域与城镇化分布区域高度重合,建设占用对耕地质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多重挑战。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必须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生态退耕、损毁耕地、耕地修养生息等因素影响下,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仍不可避免要占用一定数量耕地。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而耕地是生存的源泉,是发展的前提。一个要 “进”、一个要“稳” ,一个要“破”、一个要“立”,看似两难,实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键在于找到一条治理新路,为高质量发展积攒“底气”。

这条治理新路,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找方向。我国已进入空间发展的新时代,迫切需要从空间角度谋划土地问题,从宏观视角做好土地文章。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是破解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等措施,可以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作用,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最大限度保护耕地,引导并促进科学、合理、高效用地,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为高质量发展打好空间基底。

这条治理新路,要靠严守耕地红线增定力。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们生存的生命线,越是危急关头,越显重要,不能动摇、不能松劲、更不能乱开口子。要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充分发挥以资源约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倒逼”作用,把严防死守耕地红线贯穿我国城镇化全过程。一方面,要严管严控,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对地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严格考核,对耕地保护措施得力、成效突出的给予奖励,对耕地保护不力的问责整改。另一方面,要鼓励激励,让广大农民成为保护耕地的受益者,形成“耕者受其益,全民享其利”的合理格局,绝不能让种地农民因保护耕地而吃亏。

这条治理新路,要向节约集约的绿色发展要动力。绿色发展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是融合经济增长与资源保护于一体的新型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意味着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建立低效用地退出和闲置土地盘活机制,从老城区工业用地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中挖掘节约用地的潜力。通过鼓励工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建造多层厂房等办法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集约用地水平。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倒逼”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土地有限,空间无限;资源有限,发展无限。保护与发展看似矛盾,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和运用。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和善待土地,只有精心保护好每一寸耕地,尽心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才能让绿水青山的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跃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为高质量发展积攒“底气”,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