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皓作为记者,走遍了三沙各个岛礁(最远至南沙美济礁海域,行程覆盖近200万平方公里)用镜头讲述动人的三沙故事。王俊皓作为制片人,带领栏目同事走遍了中国大陆海岸线、海南海岸线,行程20000多公里,用镜头记录和传播着厚重的中国海洋文化。王俊皓传承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为海南省以及三沙市的正面宣传报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少观众纷纷留言让他们看到祖国美丽的南疆风光,看到了海南渔民独特的捕捞方式,更是激发了很多观众的爱国情怀。】
2019年“海洋日”活动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
始终站在镜头后面,他人的闪耀累积起来,
终于也能够捕捉到你脸上的光。
不畏风浪出海随访,为传达来自南海的中国声音
多大的艰苦、多远的漂泊你都觉得值当。
在辽阔的祖宗海,一支笔、一个镜头的发声
因为一种信念、一种坚持,
而变得如此嘹亮、如此浩荡!
王俊皓,男,1988年出生,湖南常德人,2013年进入三沙卫视,成为建频道后的第一批记者、主持人。现为三沙卫视《巡航祖宗海》栏目制片人、主持人、记者。作为记者他走遍了三沙各个岛礁(最远至南沙美济礁海域,行程覆盖近200万平方公里)用镜头讲述动人的三沙故事。作为制片人他带领栏目同事走遍了中国大陆海岸线、海南海岸线,行程20000多公里,用镜头记录和传播着厚重的中国海洋文化。三沙卫视也成为了第一个走遍了三沙、海南、中国大陆海岸线摄制节目的媒体。6年来,王俊皓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当中有10个月在外出差,回到海口之后还要进行节目的后期制作,几乎全年无休。他和女友总被同事戏称是同城异地恋,有一次王俊皓出差三个多月回到海口,女友恰好在当天出差,他们在海口机场相聚了短短的几分钟便分别了,等到女友出差回来,王俊皓又已经出差到了外地,他们的婚期更是从2016年一拖再拖,至今都没能和女友完婚。6年来,王俊皓屡获殊荣,曾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海南新闻奖一等奖三次,海南新闻奖二等奖四次;参与制作的专题片《寻访三沙绿海龟》获2018年度中美电视节年度最佳纪录片“金天使”奖,《南海捕鱼日志》获第十二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社会类一等奖,《我在南海种珊瑚》获第十三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人文类一等奖;获2018年“勇当先锋,做好表率”我为自贸区做贡献演讲比赛一等奖,2018年海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一等奖,夏青杯朗诵比赛海南赛区冠军等荣誉。
《巡航祖宗海》栏目是三沙卫视重磅打造的纪录专题类栏目。栏目以“巡航”的方式,记录三沙的点滴变化,反映三沙人为履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志存高远、实干兴沙、逐梦不息的精神和情怀。用脚步丈量1800多公里海南海岸线,18000多公里中国大陆海岸线,为观众呈现中国沿海各市县的人文风情、海洋文化等内容,从了解认知中国的海洋开始,见证国家海洋强国筑梦脚步。西沙的每一座岛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西沙的每一片海域都有他的身影。同时,他沿着中国大陆海岸线以及海南岛海岸线行走拍摄,累计里程近两万多公里,12个月中就有近10个月行走在海岸线。
王俊皓传承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2017年3月他跟随潭门渔船到三沙海域捕捞,全程跟踪记录潭门渔民海上生活。75吨的小渔船,27天,1000多海里的漂泊,无数次的眩晕呕吐,即使如此他和团队与渔民同吃同住,一起工作,一起吊放小船,一起清洗船舱,一起下海捕捞,打成一片,让渔民们克服了面对镜头紧张的问题。要知道75吨的渔船入水之后也就是3到4米的高度,而在西沙3米高的浪是极为平常的,即使如此王俊皓和摄像们也坚持平均每天超过15个小时的工作,制作了10集新闻系列报道和两集的纪录片《南海捕鱼记》。通过“电子更路簿”“海南渔民的渔获俗名”这些历史铁证进一步地证实了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而谭门渔民的潜水捕捞方式也第一次解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南海捕鱼记》通过央视微博的转发,24小时点击率达到400多万次,为海南省以及三沙市的正面宣传报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少观众纷纷留言让他们看到祖国美丽的南疆风光,看到了海南渔民独特的捕捞方式,更是激发了很多观众的爱国情怀。而俊皓回到海口时全身上下还没有痊愈的划伤、淤青还有20多处,由于被晒的缺水,原本不到三十岁的他看上去一下老了十多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艰苦奋斗、用心制作,今年十二月《南海捕鱼记》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一等奖。
对职业的热爱让王俊皓对节目摄制有着较高的追求。在一次跟随三沙市综合执法船前往西沙例行巡航的过程中,王俊皓随船来到了西沙北礁,北礁位于西沙群岛的西北角,所以在北礁上设有多块领海基点碑,而领海基点碑是主权的象征,所以他决定要去到其中一块上进行拍摄。但是对于第一次来到北礁的他来说并不了解北礁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被海水覆盖,只有退潮的时候才有小部分礁盘会露出水面,当他从3000吨的大船换到冲锋舟再从冲锋舟换到更小的渔船,最终经过一个小时的换乘航行后小渔船在距离领海基点碑还有50米左右的地方搁浅了,齐腰深的海水阻挡了所有人的步伐。没有涉水的服装,更严重的是领海基点碑在北礁的最外围,也就意味着礁盘外面就是不可估量的深水区,而且礁盘阻碍着海水流动,礁盘外围一般都是风最大浪最高的地方,短短50米却充满着危险。面对这些困难很多人可能就会选择放弃,远远的拍摄出镜就可以了,但是王俊皓直接就跳入了水中向领海基点碑走去,在他的带动下随船的工作人员也跟着俊皓跳了下去。顶着海浪地拍打,大风地呼啸最终他们步履艰难的走到了领海基点碑的底座下面,看着几米高的地方的那块碑,看着那神圣的国徽,不只是俊皓,身旁的工作人员更加激动,他说从来都是远远地看着这块碑,第一次距离这么近,看着国徽感觉心跳在加快、血液在沸腾,激动的工作人员都已经眼含泪水。由于海况的原因这一段的画面与声音虽然摇晃和嘈杂,却成为这次拍摄中最为精彩、最为让人动容的一段。每个看到的观众也都被这神圣的领海基点碑打动着,激起了他们无限的爱国情怀。其实对一个电视工作者来说要拍出精彩的内容就要付出常人没有的艰辛,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海上奔波,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了那一分钟的画面,这就是王俊皓作为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2017年的7月到9月,在不影响绿海龟正常生息繁衍的前提下,王俊皓和团队的成员组历时70天,对西沙绿海龟上岸、产卵、孵化进行记录式拍摄,拍摄高清素材1200分钟,这也是中国媒体首次对三沙绿海龟上岸、产卵、孵化进行全程纪录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寻访三沙绿海龟》获得广泛好评,在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播出,被央视微博转发,24小时点击率近500万。70天,在条件艰苦的西沙北岛每天沿着1.5公里的海岸线来回巡查寻找海龟上岸的足迹,休息时间早的时候都要到凌晨2点,经常是彻夜不眠。由于条件有限,当天的拍摄一结束,常常身上的海水和沙子得不到清洗就在渔民搭建的简易木板床上倒头就睡,总之每一个镜头都极其的来之不易。
2017年3月,《巡航祖宗海》栏目开始启动大型报道“环海南岛海岸行”,王俊皓在3个月的时间里,从海南文昌木兰头出发,途径12个市县,他用脚步丈量了海南180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广阔的视角呈现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多种拍摄手段呈现大海的震撼之美。对海南12个沿海市县的港湾、码头进行了系统梳理,以美食、故事、非遗技艺等元素为载体,展示与海息息相关的人文风情。大海不仅孕育了生命,更是滋养了一方水土,在各沿海市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2017年7月开始,《巡航祖宗海》栏目的又一个大型策划“中国海岸行”,从中国大陆的西南端广西北仑河入海口出发, 沿着中国大陆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一路前行,将我国沿海各市县的海洋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内容一一呈现。目前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各省份沿海城市的摄制已经完成。
2018年王俊皓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勇当先锋,做好表率”我为自贸区做贡献演讲比赛,以《为了三沙的海上绿洲》为题的演讲获得全省第一名。作为演讲比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加入了由省委宣传部组成的巡回宣讲团,从2018年11月15日至30日,先后来到省直机关、海口、三亚、儋州、三沙、琼海、五指山市、澄迈县、海南大学进行了9场巡回宣讲报告会,各地6000多名党员干部现场听取报告,广大党员和群众还通过网络和电视进行了收看,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让更多人了解三沙故事、海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