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然资源部党组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坚持多措并举,认真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能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根据部党组部署,《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谈》栏目,邀请自然资源部各司局、部属各单位、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谈学习体会,并结合自然资源管理重点问题谈工作思路。
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孙建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对四川人民亲切关怀,去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今年7月再次到四川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四川在新征程上担负什么样的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保持什么样的作风状态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系统部署,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四川现代化的现实省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创新性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绘就了未来五年和“两步走”的发展蓝图。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谋划,开启了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现代化经济强省全面跃升的新征程。
自然资源历来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要素,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质条件,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要素的有力保障和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坚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为引领,全面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充分发挥综合职能作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协调保护与开发,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强化担当、主动谋划、持续发力,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更多自然资源力量。
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在耕地。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西部地区唯一的主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居于重要战略位置。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四川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7542.5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为6306.88万亩,这是四川耕地保护的底线。但是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十年间,由于国土绿化、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四川耕地面积减少了2239万亩,耕地保护底线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全省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成功扭转了耕地减少的势头,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了耕地面积净增加,成绩喜人,实属不易。
仓廪实,天下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统筹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耕地高质量保护,扛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全面推行田长制,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积极推进流出耕地恢复补充,巩固耕地面积净增长的良好势头。要持续强化日常监管,从严从实开展督察执法,着力构建“不敢占、不能占、不想占”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夯基固本。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绘制国土空间规划蓝图,持续推动全省区域布局整体优化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四川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五个区域经济板块,但各个区域经济板块自然资源禀赋差别极大,人文条件具有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国土空间都适宜搞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工商业。如何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确保有足够的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四川必须解决好的战略问题。近年来,四川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实现路径,统一绘制空间底图,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构建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省级、五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主体的“1+1+5”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两区三屏、一轴三带”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绘就了四川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总蓝图”。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国土空间规划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当前和未来的关系,既充分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为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要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进一步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配置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高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优势地区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
坚持多目标平衡,主动强化要素保障,精准高效服务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回升
土地是工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矿产是工业的粮食。在土地方面,四川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主战场之一,四川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也需要土地,好项目只有落地才能成长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内化为经济增长的新鲜“血液”。去年以来,四川聚焦拼经济、搞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创新工作举措,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批准建设用地66万亩,盘活存量土地“产生”计划指标39.2万余亩,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在矿产方面,四川是能源资源大省,是打造保障国家农产品、能源、矿产等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的重要省份,现已发现矿产136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8.6%,多种矿产查明资源量丰富、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四川整合全省找矿行动主体力量,组织实施能源矿产资源勘查,新发现矿产地27处,探获了一大批重要矿产资源。
算算用用,一世不穷;不算光用,海干山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统筹好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资源,努力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实现最优发展,既全力以赴保发展又敢于斗争守底线,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前提下,持续提升用地用矿保障能力和水平。要强化用地保障,坚持“凡用地、先挖潜”,健全产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要建立重点支持类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省级统筹保障机制,以单列用地计划指标的方式保障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项目落地,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建立用地用矿审批绿色通道。要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加大国家紧缺矿产和四川优势矿产勘查投入,全力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四川落地落实,加快战略性矿产资源矿业权出让,积极实现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增储上产,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四川
生态兴则文明兴。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保护好四川的山山水水,职责神圣、使命光荣。近年来,四川完成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贫项目、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达324万亩;高质量推进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两个国家示范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筑牢上游生态屏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多领域、全要素统筹谋划,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统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严格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切实加大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力度,规范各类空间活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作者系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